支持恒晖

这些原因让孩子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

首页    重点项目    知更鸟计划    科普文章    这些原因让孩子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

文|刘盼盼 搜集|Ellen 

编辑|豆豆 校对|浢浢 Ray

 

10月2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这是未成年人保护法7年来首次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对现行法律的章目编排及条文顺序进行了调整,坚持增改删并举,条文从72条增加到130条。

1

其中针对校园欺凌的现象,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增加了许多具体措施,如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和处理,并通知被欺凌和实施欺凌行为的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学校应当配合有关部门根据欺凌行为性质和严重程度,依法对实施欺凌行为的未成年学生予以教育、矫治或者处罚;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应当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引导。

 

修订草案强化了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第一次责任,确立国家亲权责任,增设了发现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后的强制报告制度。从加强家庭保护、完善学校保护、充实社会保护等几个方面全方面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遏制校园欺凌是这次修法的重点。

 

很多人看到校园暴力新闻的时候,第一印象往往是惊讶,不可置信!甚至还会生出“可能只是孩子们之间的玩笑”这样的想法。第二印象可能就是庆幸,觉得这不过是偶发事件,或者只存在于影视作品中,我们身边不会出现。

 

但真的是如此吗?

“我们”经历的校园暴力

 

2017年《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表示,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占46.23%。校园欺凌行为呈现出以“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地理空间分布形态。

 

校园欺凌早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社会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2

3

网曝校园欺凌视频

 

看到网曝的校园暴力的视频,你真的还能说这只是开玩笑闹着玩吗?这些如恶魔一样的施暴者真的还是我们以为的祖国花朵吗?

 

今年4月23日,甘肃陇西初中生张凯,被5个同学围殴致死。然而如此惨案淹没在新闻中,无人关注,没有媒体批驳,仿佛不曾发生。

 

“校园欺凌”仍在每天仍在无声无息上演。它像一头恶兽,等待着吞噬鲜活的生命。

 

 

 

是什么让孩子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

 

尽管形成原因复杂,但从青少年成长来看,家庭、学校以及同辈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却是诱发校园欺凌的主要原因。

 

  1. 家庭

  1. 原生家庭父母身份缺失,孩子在家里没有得到足够关怀关心;家庭暴力现象,孩子模仿家长行为;孩子面对过大压力,主要是学业方面,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等等。

  1. 校园

  1. 法律教育不到位,学校和老师推卸责任以及唯成绩论调;没有完善的监管机制与惩罚机制等。

  1. 同辈

  1. 校园内的合群现象,由受害者转为施暴者。

  •  

 

01家庭问题  

原生家庭的问题,首先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比如城市里常见的双职工家庭,或者农村的留守儿童等。常见的家庭教育缺失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孩子。

 

A.溺爱型——膨胀宝宝

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当孩子教育出现任何问题,倾向于将责任推给别人,比如学校、老师,不会引导孩子反思自身的错误,日常生活也极其顺从孩子的要求。同时给孩子优越的金钱、物质生活来弥补,且有些家长会给孩子错误的以暴制暴观念,让成长中的孩子慢慢的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不懂得与别人合作。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因而产生报复和攻击行为。

5

B.专制型——压抑宝宝

这类父母往往非常自我、转制,不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对孩子期望较高,若孩子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倾向于用暴力的方式督促孩子成才。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容易产生模仿行为,遇到事情就希望用暴力来解决。

6

 

C.放任型——怯懦宝宝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干涉,采取纵容、默许的态度,甚至是不闻不问。这种态度容易使孩子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在处于弱势地位的时候,没有办法正确的排解,会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

7

 

原生家庭的暴力行为有非常深远的负面影响。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比如父母间的争吵,父母的态度粗暴,父母间感情冷漠,有的甚至有父母之间大打出手,或者拿孩子撒气的行为,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慢慢也会变得感情冷漠,以自我为中心,易发怒,甚至成为施暴者。家庭中的暴力行为,往往容易形成“暴力循环”,是校园暴力的重要诱因。

 

家庭经济情况也容易诱发犯罪。许多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的家庭收入较低,较差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容易被其他同学“瞧不起”,长期处于自卑、压抑的精神环境中,显现出较强的叛逆性和报复性。同时对于金钱的渴望会诱发同学间的暴力索取或强行借贷行为,一旦经济紧张,便不择手段获取金钱。

 

家庭结构的缺失也会给青少年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如单亲家庭的特殊氛围,敏感的孩子容易引发异常心理。更有一些离异夫妻双方都不愿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孩子要么受生活所迫,要么出于报复心理,在学校制造暴力行为。

 

02校园问题

当前学校的法制教育不到位。学校应该正确的传达法律法规,法制教育的缺失,导致有些学生因为校园暴力被开除甚至是入狱才知道自己是违法违纪行为。

 

学校唯成绩论易埋下校园欺凌的隐患。老师将成绩作为教学目标,容易使得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被轻视甚至歧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校否定了人的个性,学生容易滋生被抛弃的心态,在情感冲动下,积蓄的不满情绪容易通过校园暴力来发泄。

8

 

学校的老师威严降低。现在国家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对于学生的暴力事件,会慢慢的麻木,甚至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追求在课堂上能够不出事就行。

 

03施暴者与受害者

很多时候,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往往也是受害者。

 

当一个孩子最开始面对校园暴力的时候,他往往有几个转变方向。一个是反抗,与父母和老师进行沟通,如果得到有效的干预,这时候他们就有机会跳离校园暴力。二是继续忍气吞声,持续的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这有可能是成年人干预失败的后果,也可能是根本没有成年人介入。三就是成为施暴者的“跟班”,如果不能逃离就只能选择加入,加入施暴者队伍,欺负更弱小的同学。

9

影片《恶意》截图

 

  1. 东野圭吾《恶意》讲述了中学时期的野野口和日高都曾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被透明胶带捆紧扔在体育馆的角落,在窗下走过时会突然有盐酸从头顶泼下来,拳打脚踢、恶毒辱骂、刻意排挤——这些两个人都经历过。
  2.  
  3. 不同的是,面对这一切,野野口被迫加入了欺凌者的队伍,从一个被欺凌者变成了欺凌者;而日高从未屈服,并始终心怀阳光与善意地处处照顾野野口。
  4.  
  5. 可让所有人都万万想不到的是,恰恰是日高的这些“善意”激起了野野口心中对他的无尽“恶意”。来自欺凌群体的恶意被植入在被欺凌者的心里,他们难以用一种积极正面的心态接受来自别人的善意,他们会从被伤害者转变为伤害者,“恶意”成了他们面对世界的一贯方式。

 

 

 

我们称野野口的行为为心理慰藉或心理补偿。同时,施暴者长大后,往往人生道路都非常艰难,他们更容易染上嗜酒、毒品、赌博甚至是暴力犯罪。那些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的孩子,在成长之后,更容易患上抑郁症或者自杀等心理疾病。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经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是一个归属感和价值感得不到满足的孩子”。

 

当家长发现自己眼中的乖孩子,卷入了校园暴力,甚至成为施暴者的时候,往往非常吃惊。实际上在潜移默化中,很多的孩子受各方面的影响,不论是家庭的、学校的或者同辈人的,即使在家里伪装的非常好,但是在学校会表现出异常行为。

 

尾声

 

吃饱穿暖、辅导功课是家长对孩子的物质保障,却鲜有人注意到孩子们心理的微妙变化。

 

窗明几净的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招生的资本,却少有学校去深思学生们的欺凌弱小的问题。

 

直至越发频繁的校园欺凌视频流出、或语言侮辱、或拳脚相加之时。社会哗然——我们的孩子们怎么了?

 

当我们在思考如何应对的时候,法律的适时修订为孩子们撑起了一把保护伞,而欺凌的阴霾笼罩的区域仍旧很宽…

 

只有法律的制定与完善、家长的正确引导与帮助、学校的有效监督、公益组织的介入等等力量的共同努力才能驱散阴霾,为孩子们赢得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刘沟村图书馆/教育杂谈/深度解读 |家庭环境如何滋生了校园暴力?

当前教育法律的缺点与影响-法律研究论文 |作者求苗仁

心理研究:有多少校园霸凌的施暴者,其实也是受害者?|壹心理

 

知更鸟计划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观看其它推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zhigengniao@ihenghui.cn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授权请邮件或后台联系我们,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微信图片_20191022095008

关注“知更鸟Youth公益计划”

愿青少年精神困惑被看见,被理解,被治愈

2019年10月22日
0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